当前位置: 觉悟佛教网 > 文库 > 佛教相关 > 少儿教育 > 正文

《论语》全译:述而篇第七

  作者: 觉悟网  来源: 网络  点击:    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

背景色: 未选择

  【本篇引语】
  本篇共包括38章,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。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: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;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在其中”;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;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;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;“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”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,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,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 子曰:“述而不作(1),信而好古,窃(2)比于我老彭(3)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述而不作:述,传述。作,创造。
  (2)窃:私,私自,私下。
  (3)老彭:人名,但究竟指谁,学术界说法不一。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“好述古事”的“贤大夫”;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,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只阐述而不创作,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,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。”


  【原文】
  7·2 子曰:“默而识(1)之,学而不厌,诲(2)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(3)?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识:音zhì,记住的意思。
  (2)诲:教诲。
  (3)何有于我哉:对我有什么难呢?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默默地记住(所学的知识),学习不觉得厌烦,教人不知道疲倦,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?”

  【评析】
 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,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。前面说他本人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,此章则说他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;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。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以至于在今天,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 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(1)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徙:音xǐ,迁移。此处指靠近义、做到义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(许多人)对品德不去修养,学问不去讲求,听到义不能去做,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,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春秋末年,天下大乱。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,对此,他万分忧虑。他把道德修养、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,在他看来,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,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,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“不善”,只有这样,修养才可以完善,知识才可以丰富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4 子之燕居(1),申申(2)如也;夭夭(3)如也。

  【注释】
  (1)燕居:安居、家居、闲居。
  (2)申申:衣冠整洁。
  (3)夭夭:行动迟缓、斯文和舒和的样子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,衣冠楚楚,仪态温和舒畅,悠闲自在


  【原文】
  7·,5 子曰: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(1)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周公:姓姬名旦,周文王的儿子,周武王的弟弟,成王的叔父,鲁国国君的始祖,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,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“圣人”之一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我衰老得很厉害了,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“圣人”之一,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,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。这句话,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,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6 子曰:“志于道,据于德(1),依于仁,游于艺(2)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德:旧注云:德者,得也。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。
  (2)艺: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等六艺,都是日常所用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以道为志向,以德为根据,以仁为凭藉,活动于(礼、乐等)六艺的范围之中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《礼记·学记》曾说:“不兴其艺,不能乐学。故君子之于学也,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。夫然,故安其学而亲其师,乐其及而信其道,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。”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“游于艺”的意思。孔子培养学生,就是以仁、德为纲领,以六艺为基本,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7 子曰:“自行束脩(1)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束脩:脩,音xiū,干肉,又叫脯。束脩就是十条干肉。孔子要求他的学生,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。后来,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“束脩”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,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,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,也反映了他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思想。过去有人说,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,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,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,所以孔子的“有教无类”只停留在口头上,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。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思想,过于理想化和幼稚。在任何社会里,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,恐怕都有相当难度,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8 子曰:“不愤(1)不启,不悱(2)不发。举一隅(3)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愤: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。
  (2)悱:音fěi,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。
  (3)隅:音yǔ,角落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教导学生,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,不去开导他;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,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,那就不再教他了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在《雍也》一篇第21章中,孔子说: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。在这里,他提出了“启发式”教学的思想。从教学方面而言,他反对“填鸭式”、“满堂灌”的作法。要求学生能够“举一反三”,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,再对他们进行启发、开导,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,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,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,未尝饱也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,不曾吃饱过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0 子于是日哭,则不歌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,就不再唱歌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1 子谓颜渊曰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(1),惟我与尔有是夫(2)!”子路曰:“子行三军(3),则谁与(4)?”子曰:“暴虎(5)冯河(6)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(7)。好谋而成者也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舍之则藏:舍,舍弃,不用。藏,隐藏。
  (2)夫:语气词,相当于“吧”。
  (3)三军: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,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。
  (4)与:在一起的意思。
  (5)暴虎: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。
  (6)冯河:无船而徒步过河。
  (7)临事不惧:惧是谨慎、警惕的意思。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对颜渊说:“用我呢,我就去干;不用我,我就隐藏起来,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!”子路问孔子说:“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,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?”孔子说:“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,徒步涉水过河,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,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。我要找的,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,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”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。因为在他看来,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,但有勇无谋,是不能成就大事的。“勇”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,但勇不是蛮干,而是“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”的人,这种人智勇兼有,符合“勇”的规定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2 子曰:“富(1)而可求(2)也;虽执鞭之士(3)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富:指升官发财。
  (2)求:指合于道,可以去求。
  (3)执鞭之士:古代为天子、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。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,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,我也愿意去做。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,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。只要合乎于道,富贵就可以去追求;不合乎于道,富贵就不能去追求。那么,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。从此处可以看到,孔子不反对做官,不反对发财,但必须符合于道,这是原则问题,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3 子之所慎:齐(1)、战、疾。

  【注释】
  (1)齐:同斋,斋戒。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,不吃荤,不饮酒,不与妻妾同寝,整洁身心,表示虔诚之心,这叫做斋戒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、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。



  【原文】
  7·14 子在齐闻《韶》(1),三月不知肉味,曰:“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《韶》:舜时古乐曲名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《韶》乐,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,他说,“想不到《韶》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《韶》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。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,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,他听了《韶》乐以后,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,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,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,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5 冉有曰:“夫子为(1)卫君(2)乎?”子贡曰:“诺(3),吾将问之。”入,曰:“伯夷、叔齐何人也?”曰:“古之贤人也。”曰:“怨乎?”曰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”出,曰:“夫子不为也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为:这里是帮助的意思。
  (2)卫君:卫出公辄,是卫灵公的孙子。公元前492年 ̄前481年在位。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。灵公死后,辄被立为国君,其父回国与他争位。
  (3)诺:答应的说法。

  【译文】
  冉有(问子贡)说:“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?”子贡说:“嗯,我去问他。”于是就进去问孔子:“伯夷、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?”(孔子)说:“古代的贤人。”(子贡又)问:“他们有怨恨吗?”(孔子)说:“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,为什么又怨恨呢?”(子贡)出来(对冉有)说:“老师不会帮助卫君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,其父与其争夺王位,这件事恰好与伯夷、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。这里,孔子赞扬伯夷、叔齐,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。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6 子曰:“饭疏食(1)饮水,曲肱(2)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饭疏食,饭,这里是“吃”的意思,作动词。疏食即粗粮。
  (2)曲肱:肱,音gōng,胳膊,由肩至肘的部位。曲肱,即弯着胳膊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吃粗粮,喝白水,弯着胳膊当枕头,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。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,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孔子极力提倡“安贫乐道”,认为有理想、有志向的君子,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,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”,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,可以说是乐在其中。同时,他还提出,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,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,对待这些东西,如天上的浮云一般。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,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7 子曰:“加(1)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(2)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加:这里通“假”字,给予的意思。
  (2)易:指《周易》,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再给我几年时间,到五十岁学习《易》,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孔子自己说,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可见他把学《易》和“知天命”联系在一起。他主张认真研究《易》,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“天命”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说,孔子“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”。他非常喜欢读《周易》,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。这表明孔子活到老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,值得后人学习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8 子所雅言(1),《诗》、《书》、执礼,皆雅言也。

  【注释】
  (1)雅言: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,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,在当时被称作“雅言”。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,但在诵读《诗》、《书》和赞礼时,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有时讲雅言,读《诗》、念《书》、赞礼时,用的都是雅言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19 叶公(1)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女奚不曰,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(2)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叶公:叶,音shè。叶公姓沈名诸梁,楚国的大夫,封地在叶城(今河南叶县南),所以叫叶公。
  (2)云尔:云,代词,如此的意思。尔同耳,而已,罢了。

  【译文】
 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,子路不答。孔子(对子路)说:“你为什么不样说,他这个人,发愤用功,连吃饭都忘了,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,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,如此而已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,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”,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。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,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,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,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0 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,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,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,“上智”就是“生而知之者”,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。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,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,而且勤奋刻苦,思维敏捷。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。他这么说,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,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1 子不语怪、力、乱、神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不谈论怪异、暴力、变乱、鬼神。

  【评析】
  孔子大力提倡“仁德”、“礼治”等道德观念,从《论语》书中,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、暴力、变乱、鬼神,如他“敬鬼神而远之”等。但也不是绝对的。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,都是有条件的,有特定环境的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2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三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。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,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,改掉自己的缺点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孔子的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这句话,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。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,但更可贵的是,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,而且以不善者为师,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。他的这段话,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、修身养性、增长知识,都是有益的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3 子曰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(1)其如予何?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桓魋:魋,音tuí,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——司马,是宋桓公的后代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上天把德赋予了我,桓魋能把我怎么样?”

  【评析】
  公元前492年,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。桓魋听说以后,带兵要去害孔子。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,桓魋砍倒大树,而且要杀孔子,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,离开了宋国,在逃跑途中,他说了这句话。他认为,自己是有仁德的人,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,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4 子曰:“二三子(1)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。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二三子: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学生们,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?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。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。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。”


  【原文】
  7·25 子以四教:文(1)、行(2)、忠(3)、信(4)。

  【注释】
  (1)文:文献、古籍等。
  (2)行:指德行,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。
  (3)忠:尽己之谓忠,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。
  (4)信:以实之谓信。诚实的意思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以文、行、忠、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。

  【评析】
 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。当然,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,并不包括全部内容。孔子注重历代古籍、文献资料的学习,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,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,所以,从《论语》书中,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,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,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。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,还要养成忠、信的德行,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。概括起来讲,就是书本知识,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6 子曰:“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!得见君子者,斯(1)可矣。”子曰:“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!得见有恒(2)者,斯可矣。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(3)而为泰(4),难乎有恒矣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斯:就。
  (2)恒:指恒心。
  (3)约:穷困。
  (4)泰:这里是奢侈的意思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,能看到君子,这就可以了。”孔子又说:“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,能见到始终如一(保持好的品德的)人,这也就可以了。没有却装作有,空虚却装作充实,穷困却装作富足,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(保持好的品德)的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“礼崩乐坏”的状况,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,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,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“圣人”、“善人”,而那些“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”的人却比比皆是,在这样的情况下,能看到“君子”、“有恒者”,也就心满意足了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7 子钓而不纲(1),弋(2)不射宿(3)。

  【注释】
  (1)纲:大绳。这里作动词用。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,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,叫纲。
  (2)弋:音yì,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。
  (3)宿:指归巢歇宿的鸟儿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只用(有一个鱼钩)的钓竿钓鱼,而不用(有许多鱼钩的)大绳钓鱼。只射飞鸟,不射巢中歇宿的鸟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8 子曰:“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。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有这样一种人,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,我却没有这样做过。多听,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;多看,然后记在心里,这是次一等的智慧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本章里,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,应该多闻、多见,努力学习,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,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。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,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29 互乡(1)难与言,童子见,门人惑。子曰:“与(2)其进(3)也,不与其退也,唯何甚?人洁己(4)以进,与其洁也,不保其往(5)也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互乡:地名,具体所在已无可考。
  (2)与:赞许。
  (3)进、退:一说进步、退步;一说进见请教,退出以后的作为。
  (4)洁己:洁身自好,努力修养,成为有德之人。
  (5)不保其往:保,一说担保,一说保守。往,一说过去,一说将来。

  【译文】
  (孔子认为)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,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,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。孔子说:“我是肯定他的进步,不是肯定他的倒退。何必做得太过分呢?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,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,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。但在互乡这个地方,就有些行不通了。所以他说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”;“人洁己以进,与其洁也,不保其往也”,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“诲人不倦”的态度,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0 子曰: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?只要我想达到仁,仁就来了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,仁是人天生的本性,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,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,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这种认识的基础,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,要经过不懈的努力,就有可能达到仁。这里,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,有其重要意义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1 陈司败(1)问:“昭公(2)知礼乎?“孔子曰:“知礼。”孔子退,揖(3)巫马期(4)而进之曰:“吾闻君子不党(5),君子亦党乎?君取(6)于吴,为同姓(7),谓之吴孟子(8)。君而知礼,孰不知礼?”巫马期以告。子曰:“丘也幸,苟有过,人必知之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陈司败:陈国主管司法的官,姓名不详,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,姓陈名司败。
  (2)昭公:鲁国的君主,名惆,音chóu,公元前541 ̄前510年在位。“昭”是谥号。
  (3)揖:做揖,行拱手礼。
  (4)巫马期:姓巫马名施,字子期,孔子的学生,比孔子小30岁。
  (5)党:偏袒、包庇的意思。
  (6)取:同娶。
  (7)为同姓: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。周礼规定:同姓不婚,昭公娶同姓女,是违礼的行为。
  (8)吴孟子:鲁昭公夫人。春秋时代,国君夫人的称号,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,但因她姓姬,故称为吴孟子,而不称吴姬。

  【译文】
  陈司败问:“鲁昭公懂得礼吗?”孔子说:“懂得礼。”孔子出来后,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,请他走近自己,对他说:“我听说,君子是没有偏私的,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?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,是国君的同姓,称她为吴孟子。如果鲁君算是知礼,还有谁不知礼呢?”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。孔子说:“我真是幸运。如果有错,人家一定会知道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,违反了礼的规定,而孔子却说他懂礼。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,即“为尊者讳”。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,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。在这种情况下,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,“丘也幸,苟有过,人必知之。”事实上,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,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2 子与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,如果唱得好,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,然后和他一起唱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3 子曰:“文,莫(1)吾犹人也。躬行君子,则吾未之有得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莫:约摸、大概、差不多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就书本知识来说,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,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,那我还没有做到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对于“文,莫吾犹人也”一句,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。有的说此句意为:“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”;有的说此句应为:“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。”我们这里采用了“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”这样的解释。他从事教育,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,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。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,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,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4 子曰:“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抑(1)为之(2)不厌,诲人不倦,则可谓云尔(3)已矣。”公西华曰:“正唯弟子不能学也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抑:折的语气词,“只不过是”的意思。
  (2)为之:指圣与仁。
  (3)云尔:这样说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如果说到圣与仁,那我怎么敢当!不过(向圣与仁的方向)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,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,则可以这样说的。”公西华说:“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本篇第2章里,孔子已经谈到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本章又说到“为之不厌,诲人不倦”的问题,其实是一致。他感到,说起圣与仁,他自己还不敢当,但朝这个方向努力,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,而同时,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。这是他的由衷之言。仁与不仁,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,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,重在能行。所以学而不厌,为之不厌,是相互关联、基本一致的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5 子疾病(1),子路请祷(2)。子曰:“有诸(3)?”子路对曰:“有之。《诔》(4)曰:‘祷尔于上下神祗(5)。’”子曰:“丘之祷久矣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疾病:疾指有病,病指病情严重。
  (2)请祷:向鬼神请求和祷告,即祈祷。
  (3)有诸:诸,“之于”的合音。意为:有这样的事吗。
  (4)《诔》:音lěi,祈祷文。
  (5)神祗:祗:音qí,古代称天神为神,地神为祗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病情严重,子路向鬼神祈祷。孔子说:“有这回事吗?”子路说:“有的。《诔》文上说:‘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。’”孔子说:“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孔子患了重病,子路为他祈祷,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,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。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?有人认为,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,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;也有人说,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,但病情却未见好转,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,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,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。这两种观点,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6 子曰:“奢则不孙(1),俭则固(2)。与其不孙也,宁固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孙:同逊,恭顺。不孙,即为不顺,这里的意思是“越礼”。
  (2)固:简陋、鄙陋。这里是寒酸的意思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奢侈了就会越礼,节俭了就会寒酸。与其越礼,宁可寒酸。

  【评析】
  春秋时代各诸侯、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,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,这在孔子看来,都是越礼、违礼的行为。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,但与其越礼,则宁可寒酸,以维护礼的尊严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7 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(1),小人长戚戚(2)。”

  【注释】
  (1)坦荡荡:心胸宽广、开阔、容忍。
  (2)长戚戚:经常忧愁、烦恼的样子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君子心胸宽广,小人经常忧愁。”

  【评析】
  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。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,悬于室中,以激励自己。孔子认为,作为君子,应当有宽广的胸怀,可以容忍别人,容纳各种事件,不计个人利害得失。心胸狭窄,与人为难、与己为难,时常忧愁,局促不安,就不可能成为君子。


  【原文】
  7·38 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

  【译文】
 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,威严而不凶猛,庄重而又安祥。

  【评析】
 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。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,这是顺因自然的,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,都必须合乎“中和”的原则。“厉”、“猛”等都有些“过”,而“不及”同样是不可取的。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,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。

GetOne("SELECT goodpost,badpost,scores FROM `$maintable` WHERE id='$id' "); if($cfg_digg_update == 0) { if($action == 'good') { $row['goodpost'] = $row['goodpost'] + 1; $dsql->ExecuteNoneQuery("UPDATE `$maintable` SET scores = scores + {$cfg_caicai_add},goodpost=goodpost+1,lastpost=".time()." WHERE id='$id'"); } else if($action=='bad') { $row['badpost'] = $row['badpost'] + 1; $dsql->ExecuteNoneQuery("UPDATE `$maintable` SET scores = scores - {$cfg_caicai_sub},badpost=badpost+1,lastpost=".time()." WHERE id='$id'"); } DelCache($prefix, $key); } SetCache($prefix, $key, $row, 0); } else { if($action == 'good') { $row['goodpost'] = $row['goodpost'] + 1; $row['scores'] = $row['scores'] + $cfg_caicai_sub; if($row['goodpost'] % $cfg_digg_update == 0) { $add_caicai_sub = $cfg_digg_update * $cfg_caicai_sub; $dsql->ExecuteNoneQuery("UPDATE `$maintable` SET scores = scores + {$add_caicai_sub},goodpost=goodpost+{$cfg_digg_update} WHERE id='$id'"); DelCache($prefix, $key); } } else if($action == 'bad') { $row['badpost'] = $row['badpost'] + 1; $row['scores'] = $row['scores'] - $cfg_caicai_sub; if($row['badpost'] % $cfg_digg_update == 0) { $add_caicai_sub = $cfg_digg_update * $cfg_caicai_sub; $dsql->ExecuteNoneQuery("UPDATE `$maintable` SET scores = scores - {$add_caicai_sub},badpost=badpost+{$cfg_digg_update} WHERE id='$id'"); DelCache($prefix, $key); } } SetCache($prefix, $key, $row, 0); } $digg = ''; if(!is_array($row)) exit(); if($row['goodpost'] + $row['badpost'] == 0) { $row['goodper'] = $row['badper'] = 0; } else { $row['goodper'] = number_format($row['goodpost'] / ($row['goodpost'] + $row['badpost']), 3) * 100; $row['badper'] = 100 - $row['goodper']; } if(empty($formurl)) $formurl = ''; if($formurl=='caicai') { if($action == 'good') $digg = $row['goodpost']; if($action == 'bad') $digg = $row['badpost']; } else { $row['goodper'] = trim(sprintf("%4.2f", $row['goodper'])); $row['badper'] = trim(sprintf("%4.2f", $row['badper'])); $digg = '
('.$row['goodpost'].')
'.$row['goodper'].'%
('.$row['badpost'].')
'.$row['badper'].'%
'; } AjaxHead(); echo $digg; exit();
收藏文章
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,是否删除
取消
确定
图片正在上传,请稍后...
  • 评分:
评论内容为空!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热评话题

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!
立刻说两句吧! 查看0条评论
精华文章